以岐黄之术,筑梦教育强国之路
——访“五老”王华教授
作者:针灸骨伤学院 李鑫淏、王书苑
指导老师:陈 霞、王 玮
“学习中医是一辈子的事,希望你们矢志不渝地学习、坚持不懈地实践,将中医药这个伟大的瑰宝发扬光大,为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采访时,王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寄语让我时时想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耕杏林,致力于中医人才培养,正是王华老师潜心育人四十载的关键词。

“学习中医,矢志不渝、终身不悔”
1955年初冬,王老师出身于湖北赤壁的一个医务工作者之家。因为儿时跟随母亲在医院“跟班”的经历,从小便对“医生”这个职业怀有崇高敬意。1976年被推荐上大学时,他选择了中医。彼时中医发展正处于复兴初期,鲜有中医书籍的印刷出版,他就手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甘露。下乡见习期间,他背着药箱,跟随带教老师走乡串户,深入气候潮湿、蚊虻肆虐的湖区,为百姓治病送药。大学毕业,他留校工作。1983年,从3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全校当年仅被录取的7名研究生之一。硕士期间,除了课程学习,他不是上临床,就是泡在图书馆。1991年,已担任系副主任的王老师,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十八年求学之路,使他更加坚定传承创新中医学的信念。如今,年近古稀,王老师依然坚持每周3次门诊。为了满足更多患者求医的需要,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成常态。王老师却坚定地说道“选择了学中医,就要为百姓健康服务,矢志不渝,终身不悔!”
“我最大的能力就是‘认真’”
“我最大的能力就是‘认真’。”王老师常常这样自勉。数十年来,他坚持本科生《针灸学》《针灸医籍选读》课程教学,至今仍为专业负责人。他的《针灸学》公选课一度创下学校最快抢课记录,在哔哩哔哩平台视频播放量就已超两万,成为众多学子心中的“网红课”。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王老师掇菁撷华,提出“重传承、厚人文、长学制、多临床、高成本、国际化”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律。他认为“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教学模式最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中医针灸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先后培养了百余名研究生,闪耀杏林,涌现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青年岐黄学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等。
作为学校针灸学学科带头人,王老师带领团队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学科,针灸专业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学校作为“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主编单位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针灸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团队开拓聚焦针灸治未病领域,率先提出针灸治未病理论核心要义和应用特点,发起并获批成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治未病专业委员会,获批国内首个省级针灸治未病协同创新中心。
“基层地区最迫切需要优质医疗资源”
作为一名从基层走出来的老党员、一名曾背着药箱走乡串户的实习医学生,王老师深知“那些偏远的基层地区最迫切需要高质量医疗服务!”
充分发挥学会社团组织专家荟萃的优势,作为湖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近十年来,王老师坚持组织开展“湖北名医走基层”活动,专家团队深入偏远地区,下乡义诊、送医送药,科普宣传70余站,覆盖全省各地区,不改的是中医人一往无前;二十年里,他多次带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开展志愿服务,为师生埋下服务基层的红色种子。山高路远,不变的是中医人的家国情怀。他更是在湖北多地基层医院建立工作室,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创新成果无私分享给基层医务人员,打造培育一支带不走的专业人才队伍。王老师的心中,始终装着患者,装着那份对中医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
“守正创新,为中医药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王老师深入研究《黄帝内经》,揭示出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贯穿前后”的特点,丰富了经络横向联系的理论知识。首创“双固一通”针法和“标本配穴”法,为针灸“治未病”和“治病求本”提供了新方法。
在王老师看来,中医不仅是中国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积极投身于中医针灸的国际传播,推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落户湖北中医药大学,每年牵头组织国际针灸教育研讨会;作为中国中医药代表团主要成员,远赴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日内瓦参加学术会议,促进了“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立项修订,并正式发布;主导修订《世界卫生组织针灸培训规范》……如今,世界上已有196个国家应用中医针灸防治疾病,针灸已成为世界通行医学。他“讲述”的不仅是中医针灸教育的故事,更映衬的是我国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的坚实步伐,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每一位杏林学子。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不仅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健康福祉的美好追求,而且已经并将继续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一大贡献。读懂中医,读懂中国,王老师的故事,是“五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执着奋进的缩影,激励着一批批青年学子,为健康中国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