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仁爱济世 深耕细作立德树人
—— 访“五老”孙国杰教授
作者:护理学院 岳仪婷、桂景怡
指导教师:李文、林惠平
漫步于岁月的长廊,光影交错间,一抹温暖而坚定的身影悄然映入心田——他执科研之炬火,照亮未知之域;他承师者之风范,心系学子之成长;他为医学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对后辈学者循循善诱。这位拥有58年党龄的杰出学者,正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的优秀共产党员——孙国杰教授。他以非凡的智慧与卓越的贡献,在医学领域深耕细作,不仅为中医药事业树立了标杆,更为无数学子点亮了前行的灯塔。

初心如磐 矢志不渝
1938年的冬天,孙国杰教授出生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幼年的他随父母历经战火,辗转南北。受革命军人家庭严格与纪律的熏陶,培养了他严谨与进取的性格。1956 年,孙国杰教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江南水乡来到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汉,下乡参加除害灭病、劳动建设等工作,开启了他的岐黄探秘之旅。而他,也深深地爱上了古老而又神秘的针灸学科。
孙教授将红色信仰与革命精神扎根于心,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奋斗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第一线,不仅在国际舞台分享针灸智慧,更致力于中医科普,以笔为媒,传播国粹之光。他深知中医文化之重,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培养针灸人才逾百、博士近半。在他看来,最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就是推动创办学校针灸专业,造就针灸学专业人才,为针灸学发展筑基铺路。这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
深耕细作 桃李芬芳
作为一名医者,孙国杰教授深谙医道传承之重。个人的力量渺小,唯有将针灸智慧传授给更多人,才能让这门古老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如今已 86 岁高龄的他,一直把培养年轻人作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他希望能培养出针灸专业的领军人才、技术骨干,从而为湖北的健康事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在孙国杰教授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在品德上树立楷模。在他看来,教育的真谛在于塑造人格、培养能力。他说:“每个学生都像一颗独特的种子,而我们就是要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雨露,引导他们茁壮成长。”
在讲台上,他激情澎湃,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针灸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在实验室里,他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进行针灸操作,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随着他的悉心教导,一批又一批的针灸人才斩露头角,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每当提起这些优秀的学生,孙教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与欣慰的笑容。
守正创新 为国为民
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对针灸医学这一古老智慧的传承,孙教授非但未止步于守成,反以科研为翼,勇于探索未知,让古老针法焕发新生。他率先垂范,倡导“守正创新”之道,不仅深耕针灸机理,更开创性地提出“比较针灸学”理论框架,为针灸学构建起跨文化的对话桥梁。同时,孙教授匠心独运,创立“容脑通窍”疗法,精准施治,为中风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其卓越疗效不仅验证了针灸的现代价值,更为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使针灸学科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了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孙教授致力于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生动诠释了“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停步”的教育理念,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薪火相传 寄语未来
岐黄薪火传千载,红船稳舵行海天。如今,孙国杰教授已至暮年,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丝毫未减。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学校进行讲座和交流活动,将毕生教育精髓与青年教师共鉴。
岁月悠悠,孙教授步履不停,诠释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谛。他常说:“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医者的仁心与担当、一个学者的严谨与执着,更看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无私与奉献。
展望未来,孙教授寄予厚望:“新时代的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愿你们不负韶华,勤学不辍,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四十年筚路蓝缕,七十年长歌未央,一百年风雨兼程。孙教授的一生是教育与医学交相辉映的传奇,激励着后来者勇攀高峰。如今,接力棒已交至我们手中,我们将以韦编三绝、铁杵成针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牢记薪火相传的重要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勇攀高峰,于高山之巅,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