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2023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荆楚老干部风采》栏目报道我校退休干部郑晓屏十年支教事迹
发布时间:2024-10-1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2024年“敬老月”期间,中共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荆楚老干部风采》栏目,介绍了我校原期刊社退休干部郑晓屏志愿到新疆吉木乃县十年支教的典型事迹。该报道的图文稿近日在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湖北老干部”和长江云新闻发布,广播稿在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老年天地》广播节目播出。

以下是图文稿和广播稿。

 

荆楚老干部风采|“道德模范”郑晓屏:十年支教路 无私大爱撒边疆

2012 年退休之后,湖北中医药大学的退休教师郑晓屏舍弃了武汉的都市生活,独自奔赴 4000 公里之外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成为当地年龄最大的支教志愿者。在支教的 10 年时间里,她创立了“边疆支教助学网络平台”,联合爱心人士发起“边疆内地民族汉族孩子手拉手”活动,将无私的爱播撒在边陲地区。曾荣获“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武汉楷模”等荣誉称号。她的支教事迹被教育部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教师好故事”。

 

“十一”前夕,记者如约来到了郑晓屏家中进行采访。郑晓屏身材高挑,留着短发,身着蓝色打底上衣搭配白色坎肩,下着一条灰色半身长裙,显得既端庄又大方。

刚进入采访环节,她便翻开一本相册,兴奋地说道,这本相册里装着她所带的第一届学生的照片以及写给她的心里话,这是新疆吉木乃县小学2013届六(3)班的43位学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十多年前的情景,郑晓屏还记得非常清晰。

 

“有一次,班上一个同学告诉我今天是自己的生日,我就在班上让大家齐唱生日快乐歌,庆祝他的生日,那个同学很感动。其他同学也问起我的生日,我说,我的生日很好记是9月10日教师节。没想到教师节那天我一走上讲台,同学们就齐声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而且还特别说祝郑老师生日快乐,我的泪马上就流出来了。他们拿出这个相册给我,里面是他们的照片和写给我的小诗,我一直保存着。”

郑晓屏的援疆支教路,得从13年前讲起。2011年春节期间,郑晓屏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她说:“画面中孩子们上学的艰难情形触动了我。我想,或许能够为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做些事情。”经过多番咨询,最终在丈夫的联络下,2012年8月,55岁的郑晓屏前往新疆吉木乃县支教,并主动提出:不领取工资,生活费用自行承担,只需要给她提供一个住处即可。

 

8月11日,郑晓屏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了新疆吉木乃县。在采访中她表示,吉木乃县虽说素有“中国风口”之称,不过学校的环境并非她想象中那么艰苦,丈夫陪同她住了一周后,安心地返回了武汉。郑晓屏之所以提前二十多天到岗,就是想提前适宜环境、提前备课。郑晓屏一直从事大学校刊的编辑工作,担任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还是能够胜任的,她清楚地记得第一堂课,她借助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和崔颢的《黄鹤楼》介绍了自己生活的城市,给这些五年级的学生们拓展了视野。

 

郑晓屏身为一名义务支教老师,初到吉木乃县时,便遭到当地领导、教师、家长等“来转转就走”的质疑。因为吉木乃县在阿勒泰地区六个县中条件最为艰苦,县里的学校留不住老师,郑晓屏接手的五(3)班在当年就更换了好几位老师。面对这些质疑声,郑晓屏没有太多解释,只是默默坚守,这一待就是十年。

“退休的老师从大城市来到新疆支教,并且一坚持就是多年,这给年轻老师起到了极佳的示范与激励作用,自从郑晓屏来了以后,几乎没有人再提前离开。”吉木乃县教育局领导如此说道。

生活中的难题郑晓屏并不在意,甚至不认为那是难题,然而教学中的困扰却让郑晓屏颇为头疼。“教语文那两年是我感觉最辛苦的。一个班大部分都是哈萨克族,在家里,家长基本不会说汉语,看电视也是哈语。词汇、词组的理解就和汉族小孩儿完全不一样,他们的造句让人匪夷所思,对这个词完全不理解。”郑晓屏如实告诉记者在新疆支教的不易,她所教授的这个班上的 43 名学生,大半是哈萨克族孩子,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她很快便发觉,自己先前构想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这些孩子。

怎么办?于是郑晓屏一有空闲就去听年级组其他语文老师的课程,还让丈夫从武汉寄来成套的教案资料,在和美国居住的女儿打电话时,也不忘探讨怎样授课才能让孩子们喜爱。她的真情教导逐渐产生了效果。

 

2013年寒假过后,郑晓屏背着大包小包坐上了前往吉木乃县的大巴车。包里塞满了她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购置的各类学习资料。到达县城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 7 点,天还没亮,公交车也尚未运行,她硬是拖着沉重的行李,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抵达学校。学生程泽阳偶然间听闻此事,还将其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

同事赵美化老师也在工作笔记上记录道:“郑晓屏老师不仅带回了学习资料,她还特地从武汉带来了桂花糖,请食堂帮忙做成桂花包子,班里所有学生和老师都品尝到了桂花包子的美味。”这个幸运的班级便是报道开头提到的 2013 届六(3)班。

在采访中,郑晓屏兴奋地介绍说,这届学生一大半都考上了大学,2020 年暑期她还特意提前返回新疆,向这些迈进象牙塔的学生们表示祝贺。没想到见面的三十多位孩子们都记得郑老师包的桂花糖包子。“人教版有篇课文叫《桂花雨》,北方的吉木乃没有桂花树,桂花的香味没闻过,桂花还可以做食品更不知道。我就电话告知我先生,让他做一大瓶桂花糖,然后包了50多个桂花糖包子,没想到他们印象如此深刻。”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郑晓屏常常对班上家庭贫困的学生予以资助。然而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于是,2013 年 8 月 13 日,她注册了“边疆支教助学网络平台”,并积极联络亲朋好友,为学校捐赠电脑、书籍、衣服等学习和生活用品,与孩子们结成资助对子,累计捐助的金额将近 10 万元。

2015 年 9 月,郑晓屏的工作地点从吉木乃县直小学变更到了吉木乃县托普铁热克乡小学。而她带到“新家”的行李里,有着爱心人士捐赠的众多衣物和图书资料等。县教育局和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门为她准备了一间屋子存放这些物品,建立起了“爱心驿站”,累计为孩子们发放 3000 多件衣物和几百册图书。郑晓屏的举动感动了身边的人,也感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在采访中郑晓屏多次提及丈夫的默默支持,更为暖心的是,丈夫李健在 2017 年退休后,也跟随她的脚步,来到新疆支教。

 

每次课间,孩子们都会围绕着郑晓屏夫妻俩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被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为了让学生有机会到大城市开阔视野、增添见识,郑晓屏联合爱心人士共同发起设立“边疆内地民族汉族孩子手拉手项目基金”,从 2018 年开始,每年在吉木乃县的中小学里,选拔 5 名优秀学生及 1 名带队老师,资助他们前往北京开展暑期游学活动。首批受助学生出发时,郑晓屏还专程赶到北京接站。游学期间,5 名哈萨克族学生入住到北京市年龄相近的学生家中,一起生活和学习,他们还参观了以前只在课文中出现的景点,孩子们收获颇丰。今年暑假,共有 30 名学生和 3 名老师同样在北京度过了愉悦的游学时光。

 

“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武汉楷模”等荣誉称号接连而至。面对这些荣誉,郑晓屏坦言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从没想过让别人知晓,由于当地媒体的报道惊动了原单位,才有了这些荣誉。她不停地说道“很感动,同时也很难为情”。

十年的支教之路,无私的大爱播撒在边疆。在人生的这一次“深度旅行”中,郑晓屏老师坚定前行,毫无怨悔,始终怀揣着一个心愿:“多年以后,孩子们能够记得有个老师从很远的地方来教导过他们,非常爱他们,我就心满意足了!”

 

记者:夏叶

通讯员:刘弦 吕潇怡

                                                                                   

 

 

友情链接
更多>>

离退休工作处微信公众号

湖北中医药大学微信公众号

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省高校老协微信公众号

离退休工作处2023
版权所有:湖北中医药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 202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188号 邮政编码:4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