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2023
党建动态
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党旗高高飘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离退休职工主题作品选登(三)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之际,我校离退休老同志纷纷以诗歌、散文、议论、感悟、祝福短语以及讲述大医精诚故事、战疫故事、入党故事、育人故事、成长成才故事、历史故事等形式,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发展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忠诚感恩之心、畅谈爱党护党之情。

本次在广大离退休职工中开展的“建党百年,与党同呼吸,我的故事”、“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知心话儿对党说”等为主题征集的作品将在离退休工作处微信公众号分期推出。同时,我们也欢迎老同志踊跃撰稿,文稿请发送给我处工作人员,或由所在党支部代转。

◆大医精诚◆

医者寿

第六党支部 汪华

我这几十年,工作过的单位不多。大学毕业后,主要是在大学工作。其间虽然调省直机关工作几年,但,后来还是回到大学,工作的最后一站是湖北中医药大学。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干一行专一行不敢说,但干一行爱一行却是无容置疑的。“干什么吆喝什么”——这是我的口头禅。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也是习惯使然了。

提出“医者寿”,是感性和感知的,是从职业和实践的角度出发的。中医是国粹,几千年来,为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大众健康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这应是不争的。然而,本世纪最初的几年间,中医又一次受到质疑和攻讦,处于一个尴尬和艰难的境地。到任之前,过去机关的一些同事碰到时说,中医那是个穷地方,困难大矛盾多,你要有心理准备啊。坦白地说,我那时对中医并无太多感觉。

中医是个金饭碗!这是王平初见面时对我说的一句话。他当时43岁,是我们班子中最年轻的副院长,也是中医学博士、教授、博导,是老年病、抗衰老知名专家。时间不长,就感觉到了此语的份量。尽管恶意贬谪中医者不乏其人,然而,托请看中医者却很多。有北京到汉者,有省市领导、机关干部,也有社会各阶层人员。而且中医有很多绝活,常常手到病除。就此,我大脑中逐渐明晰了两点:一是中医药是巨大的医药卫生资源,也是巨大的办学资源。二是中医药博大精深,中医药事业前途不可限量。

临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渐渐地,发现一些有趣现象。刚到校时,正赶上一场硬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去,班子定的基调是“保良争优”。中医学院是老校,卧虎藏龙。中医学是省属高校首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学术优势突出,博士、教授、博导人才济济。且学校主体已搬黄家湖办学,新校区建设颇具规模。圣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据此,我适时提出“争优创优”评估目标。这一来,旧有秩序又打破了,全校上下更加忙得不亦乐乎。其时,周安方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评估工作业务主体都在他那里。他一马当先,干劲十足。有些具体工作,他都亲自动手。我有时搭把手,他则说,你歇着,我来。老周是我们班子的老大哥,中医学教授、博导,男科学知名专家。其人魁伟、俊朗,精气神十足。你根本看不出他已是五十七、八岁的人了。这不只是个别情况,中医人较同龄人显年轻,往往看不出其实际年龄,是一种普遍现象。

回过头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前人。他们在办事创业时,常常高瞻远瞩,很有远见。不像今天的一些人们,囿于部门利益,急功近利。我们这个学校在创办之初,决策者采取的两个举措,从一开始就使学校根基扎得深,办学起点立得高。一是把省属中山医院直接划归学校作为附属医院。二是从全省各地抽调名中医到校任教,充实师资队伍。当时,各省、市纷纷创办中医学院,而湖北中医学院锥处囊中,侪身前列,史称全国“中医老六校”。几十年后,直属附属医院虽一度被人为地强行划离学校。而一批名医名师,在教学、医疗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一代中医泰斗、国医大师……。

在王平陪同下,我看望了学校第一代中医人的皎皎者。2006年国庆、中秋前夕,拜望李培生教授。李老人称伤寒王,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伤寒学界的泰山北斗。先生居昙华林老街东出口南侧学校旧宿舍楼,随少子李家庚教授同住,时年93岁高龄,生活简朴,居家甚俭。他身高体宽,面色红润,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端坐在木椅上,俨然圣僧活佛。李老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肖相如认为,在中医学界,《伤寒论》领域名流辈出、群星灿烂。《伤寒论》学领域里又耸立起一座座山峰,李培生教授是其中的一座,而且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座。李老学问极好,在当今医坛,能与其比肩者不多。象李老这样的顶级专家学者,在国内哪个大学都应是终身教授。而他老人家则不顾劝阻,坚持按国家退休政策,要求学校早早办了退休手续。退休后,仍坚持看门诊至90岁。这以后,则每天上街买菜,坚持走路健身。

2008年,先生95岁高龄时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是年,李老学生,全国知名中医家、学者,北京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教授来校,我陪同王教授看望先生,谈及此事,老人家颇为得意、十分兴奋。清代文学家方苞云,“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善良者寿,言之简默者寿,量之宽宏者寿。四者皆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李老集此四者于一身。李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他的为人。“李老宽厚仁慈,律己恕人,胸怀若秋天长空,心肠如冬日阳光,言语容貌,温温如也。”肖相如教授如是评价李老,颇为经典传神。

中医璀璨星河中,另一耀眼星座是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今庸老时年81岁,被誉为“经典王”、“《内经》王”、“活字典”。我在其工作室拜见他。先生家学深厚、熟记经史。提倡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扬弃必合于理,认为学习古代书籍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其学术思想和科学价值。天分和勤勉终使李今庸成为推开中医校勘训诂之门第一人。他首开治经法研究古典医籍先河,仅对《黄帝内经》的考证便有200余篇专论。其说独辟蹊径,尊古而不泥古,澄清了历代诸多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2003年,熔铸李今庸一生心血的学术代表作———《古医书研究》出版。据统计,该书共援引270余种书籍,含经史子集各部,对《素问》、《灵枢》、《难经》等24种医学典籍中古今医家未曾详解甚或误解的字、词、句及医理进行考证,篇篇堪称考义释疑精华。多年来,他的《读医心得》、《读古医书随笔》等数十部学术专著,亦被奉为中医学术研究中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李今庸认为中医药学术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含有博大精深的辩证法科学。他以整体观、变动观、疾病观等为学理基础,在中医界首先提出了“中医药学应该按照自身规律研究、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现代化”的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观点。他强调中西医学不能互相取代,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应努力促使西医中国化、中医现代化。除听觉稍差外,先生身手灵便,头脑清晰,坚持师带徒,传承衣钵。

看望田玉美教授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田先生是年 78岁,是著名中医疑难杂症专家,医术高明,活人无数。中秋节后的一天,刚到先生家门口,便传出阵阵说笑声,进到屋内,餐厅、卧室坐满了人。或问教授夫人:家里来客人啦?她回道:哪里,都是各地来的病友。问病友:都哪儿来的呀?答曰,有从山西来者,也有从川、贵来者。田先生身材敦实,面带喜色、白里透红,满头浓发黑中间白、粗硬油亮,走路沉稳有力,讲话中气十足,声若洪钟,看得出身体极旺健。先生除坚持正常值班坐诊外,节假日休息时间凡到家中求治者,来者不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不正是学校的门面、牌坊、宝贵财富,不正是中医的形象和代言人吗!我有时思忖,人一生中最值得回昧、最值得庆幸的事情是什么呢?不就是能够在这样一批人身边工作,并为其尽绵薄之力,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吗!

中医人长寿,这是又一个普遍现象。其时,学校离退休教职工700多人,80岁以上高龄者 40余人,最高龄者近百岁。这一比例,现在看可能不觉得高,然而,在十几年前,却是较突出的,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论语•雍也》提出"仁者寿"。“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仁者,爱人。"即主张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庸》对此说得更加明确,"故大德……,必得其寿"。孔、孟关于养生,包括“德润身”、“修道以仁”等等,均视修德为养生之本。在儒家这里,“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既是一种对结果的陈述,一种肯定性的结论,也是一种教化、教育,劝人向善的方法和手段。

讲医者寿,从理论和客体方面看,与“仁者寿”是相容一致的。圣人云,"医者,是乃仁术也"。医圣张仲景提倡“爱人知人”,“爱身知己。”明代裴一中更提出,“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既是从仁德上对医者要求的描述,也是从专精的角度对医者术业要求的厘定。

从医疗实践看,历代医家治病救人积德行善,德医双馨传为佳话者不可胜数。其实,从中医典籍看,花更大篇幅、着墨更多的,是强调养生、“治未病”。所谓养生,即颐养生命。包括无病之摄养和病后康复。目的是健身延缓衰老与防病。在对疾病和衰老的认知基础上,《黄帝内经》确立了“治末病”养生思想,并提出外以避邪、内以养正的原则和多种养生方法,建立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学说。《黄帝内经》162篇,把养生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防重于治。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突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从主体和技术层面看,一个成熟的医者,在长期的医技学习和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诊疗经验。对于人体健康、病机病因、治病防病,必然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认知和办法来。那么,他在运用这套认知和办法保障别人健康时,也必然为自己筑起了一条健康的防线。所以,讲医者寿,是合乎逻辑和规律的,也是必然的。诚然,中医药发展中,困难大矛盾多。然而,这里终究是一片神奇的沃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周年华诞!

★书画欣赏★

《壮美河山》

第二党支部 吴李芳

《南湖春讯》

贺德昌

小篆对联

第四党支部 程月华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中医赞》

民盟盟员 祁守鑫撰文

第五党支部 欧阳忠兴书

◆历史故事◆

我的这条命是你给的

第六党支部 胡望梅

那是35年前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婆家的一个亲戚用板车拖来了一个病人。这个病人病得很重,面色苍白,双眼紧闭,处入深度昏迷状态,她叫元子(化名),时年44岁。

我立马把他们带到省中医院急诊室,找了一位熟悉的专家给她看病。医生急忙给她做细致检查,量血压,听心肺,并向送她的人仔细询问病情。

病人的丈夫最后说:“她现在病得很重,我们送她到大医院只是尽个心,估计是治不好的,我们不会怪医生,我们把‘后事’的衣服也带来了。”

旁边一位女同伴插话说:“病人已好几天不能吃喝,她的娘家人因为同样的病没有一个活过45岁的。”

医生接着问:“她在家诊断出的是什么病?病了多久?”

病人丈夫回答:“肺结核,得了一年半了。”

医生皱了皱眉,思考了一会,开了强心针和葡萄糖等药对病人进行了肌肉注射。然后很真切地说:“按规定,她这个结核病我们医院不能收,有传染性,得赶紧想办法趁早送到结核病疗养院去治疗。”

听完医生的话,我急了。天已很晚了,那个疗养院又在郊区,交通车已经停运,那个年代也没有出租车。周围又没旅馆,今晚睡哪儿呢?况且这么重的病如果不在医院抢救,今晚就会没命。我急得六神无主!

这时,我脑袋里突然闪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记得民主路二十五中附近好像有个武汉结核病防治所,我不妨到那儿试试看。于是,我急急忙忙骑着自行车去寻找这家结核病防治所。没费多大气力,果然找到武汉结核病防治所。

走进一看,有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同志值班,正坐那里聚精会神地看书。我把来由向她说了,她说:“我这里不是治疗机构,没收过病人。”

我说:“您是结核病预防部门的,看结核病肯定是行家。”

我看她的表情有些为难,眉头紧锁,看来留在这里观察治疗确实有困难。

接着,我又说:“我是湖北中医学院的,我们都是医药卫生行业的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平时帮助了很多人,今天也请您帮帮我,救救这个病人。”

我好说歹说了半天,女医生终于松口说:“那你把病人送来看看吧。”

板车上的病人很快被拖进了结核病防治所。这位女医生看了元子的身体状况后,给她做了一些简单的治疗,安排观察床位,并且将同伴也安排在所里休息。她能破例解决病人的难处,真是太好了。后来了解到,这位女医生是该所管业务的所长。

元子一行安排妥当后,我才放心回了家。第二天,我去看她,她已经能睁开眼睛。第三天又去看她,可以坐起来了。我问了病因,女医生说元子是链霉素中毒。

第四天,元子病情稳定,就转到结核病疗养院去了。在那里免费治疗了半年,病彻底治好了。

元子现在还健康幸福地活着。每年清明节回婆家祭祖,元子必定会来见见我,总是重复那句话:“我的这条命是你给的!”

元子的这条命是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医务工作者给的,是党的医疗健康保障政策给的!

★诗歌★

访俄有感

第五党支部 邹季

中共党员访苏俄,

感怀昔日老大哥。

耐人寻味彼得堡,

故都沧桑莫斯科。

世事多变真难料,

当年小弟变大哥。

不忘初心创伟业,

永葆红旗路坎坷。

改革开放道路广,

封闭保守隐患多。

解放思想出新异,

与时俱进凑凯歌。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第七党支部 汪乐原

过江抗美近三年,

最狠流氓终撤还。

新国白穷工业少,

节衣自力建完全。

一星两弹消核诈,

开放改革壮腿肩。

喜正放飞中国梦,

夸曾划起南湖船。

上一条:“党旗高高飘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离退休职工主题作品选登(四)
下一条:离退休工作处举办线上党史知识竞赛活动
友情链接
更多>>

离退休工作处微信公众号

湖北中医药大学微信公众号

省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

湖北省高校老协微信公众号

离退休工作处2023
版权所有:湖北中医药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 202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188号 邮政编码:430061